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,但当“大象”开始集体跳舞,整个舞台都会为之震动。
2025年的春天,保险业巨头们似乎集体患上了“举牌瘾”,而它们的“猎物”,精准地瞄向了银行股。平安人寿对招商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悄然越过12%的门槛,这已是年内其第三次针对这家股份行“亮牌”。这绝非孤例,邮储、农行、中信、杭州银行……一连串银行的名字出现在险资的“购物车”中。这仅仅是因为银行股便宜、分红高吗?
当利率下行、“资产荒”弥漫、新会计准则落地,这场险资对银行股的“围猎”,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资产配置变局的序幕。
平安的“执念”:连下三城,剑指招行12%
港交所的披露信息,有时就像是资本丛林里猛兽留下的足迹,不动声色,却信息量巨大。
5月6日,平安人寿再次出手,增持招商银行H股347.55万股,耗资虽不算惊天动地,却将其持股比例从11.92%精准提升至12.00%。
这已经是平安人寿在2025年第三次针对招行H股采取的“越线”行动了。
1月10日: 平安人寿增持招行H股,持股比例首次突破5%的举牌红线。彼时市场已有所骚动,认为这是险资寻求稳定收益的常规操作。3月26日: 平安人寿再次大幅增持,持股比例从10.69%跃升至11.41%。这次增持幅度之大,开始让市场意识到,平安对招行的兴趣,或许远超“财务投资”那么简单。5月6日: 持股比例来到12%。三次举牌,步步紧逼,平安对招行的“执念”显露无疑。
招商银行,作为中国零售银行的标杆,一直是市场上的“优等生”。即便在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、转型压力的大背景下,其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依然相对稳健。平安选择招行,似乎是情理之中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平安的“购物车”里,远不止招行一家。
1月8日: 平安人寿举牌邮储银行H股,持股达5%。2月17日: 平安人寿委托平安资管举牌农业银行H股,持股达5%。母公司层面: 中国平安集团亦在2月增持农业银行H股,持股比例升至8%以上。
平安系在短短几个月内,密集对三家大型银行(股份行龙头、国有大行、特色大行)同时“亮牌”,这种操作的密集度和广度,都远超寻常。截至2024年底,平安人寿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高达9611亿元,占其总资产(截至2024年Q3末为4.83万亿)比例超过20%。如此庞大的体量,其一举一动都足以引发市场侧目。平安的意图,绝不仅仅是“买点便宜货”这么简单。
“举牌潮”涌动:险资为何集体“爱上”银行股?
平安的行动只是冰山一角。据不完全统计,进入2025年以来,保险资金已发起至少13次举牌行动,其中高达6次的目标直指银行股。除了平安系的三连击,还有:
瑞众保险举牌中信银行: 这家由原华夏人寿风险处置而来的新主体,也迅速将目光投向了银行。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: 老牌寿险公司同样加入了这场银行股的“盛宴”。
险资,这群管理着万亿级资产、以稳健著称的“长钱”,为何在2025年如此步调一致地涌向银行股?答案藏在宏观环境、行业特性和会计准则的三重变奏之中。
1. 低估值+高分红:看得见的“安全垫”
这是最直观的原因。长期以来,银行股在A股和H股市场都处于估值洼地,市净率(PB)常年徘徊在1倍甚至更低。与之相对的,是银行股相对慷慨且稳定的分红。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优质股份行的股息率普遍能达到5%-6%甚至更高。
对于负债端成本(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预期收益)刚性、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保险资金而言,银行股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组合:既有股权的潜在增值空间,又有类似债券的稳定现金流(分红)。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、优质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的“资产荒”背景下,高股息银行股的吸引力自然凸显。它们就像是波涛汹涌的资本海洋中的“压舱石”。
2. 新会计准则下的“最优解”?平滑利润波动的利器
2023年起,上市险企开始执行新的保险合同准则(IFRS 17)和金融工具准则(IFRS 9)。这两大会计准则的实施,对险企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,权益类资产(股票)的分类对利润表波动影响巨大:
FVPL(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): 股价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,市场好的时候锦上添花,市场差的时候雪上加霜,导致利润大幅波动。FVOCI(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): 股价的日常波动不直接影响利润表,而是计入“其他综合收益”(最终影响净资产)。只有在卖出时,累计的公允价值变动才会转入损益;或者,对于非交易性权益工具,可以指定股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。
对于险企而言,利润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在新准则下,将一部分具有稳定高分红特性且不以短期交易为目的的股票(如银行股)划入FVOCI,成为一种理想选择。这样,既能将稳定的股息收入计入利润表,贡献正向收益,又能避免股价日常波动对利润的干扰,有效平滑业绩。
华创证券徐康团队的观点一针见血:“银行股的稳定性和高股息率有助于险资加强资产负债匹配,平滑市场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。”这不仅仅是锦上添花,更是应对“利差损”(资产端收益率低于负债端成本)压力的关键一招。
3. 资产负债匹配的“定海神针”
保险资金的负债久期(保单的平均存续时间)通常很长,动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。而投资端需要寻找能够跨越经济周期、提供长期稳定回报的资产。银行,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,虽然也受周期影响,但其经营的韧性、与国计民生的深度绑定,以及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,使其成为险资进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的重要选择。
持有大量优质银行股,意味着获得了一份与经济增长(虽然可能放缓,但仍有增长)和通胀(银行盈利通常与名义GDP有一定正相关性)部分挂钩的长期资产。这对于管理庞大且长久期负债的保险公司来说,战略意义重大。
险资入场:市场影响几何?
险资巨头密集举牌银行股,对市场意味着什么?
稳定市场信心: 在市场波动或信心不足时,险资作为“长钱”的代表,其逆势布局、集中买入的行为,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,即认为当前银行股的价值被低估,具备长期投资价值。这对稳定银行股乃至整个市场的信心都有积极作用。
价值发现与重估: 险资的持续买入,可能会引导市场重新审视银行股的价值,尤其是在高股息和防御性方面的价值。这可能有助于银行股的估值修复。
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: 险资增持银行股,进一步提升了银行股股东结构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,理论上这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,并可能促使银行管理层更加注重股东回报(如维持稳定的分红政策)。
当单一险资或关联险资在一家银行的持股比例持续提升(例如平安之于招行),市场会关注其是否寻求更大的话语权甚至董事会席位。虽然多数险资举牌仍宣称是“财务投资”,但持股比例的提升客观上增强了其影响力。
不止于银行:险资的下一站在哪?
虽然当前银行股是险资举牌的“主战场”,但这是否意味着险资的目光将永远锁定于此?
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暖,科技和新兴产业可能展现出更大的增长弹性。政策层面大力倡导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,险资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,可以通过投资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,在获取回报的同时,服务国家战略。
这或许暗示着险资的资产配置策略,可能是在巩固银行股“基本盘”的同时,伺机布局代表未来的“新大陆”。银行股是当前的“避风港”和“现金牛”,而科技、先进制造、绿色能源等领域,则可能是险资寻求更高阿尔法收益的“狩猎场”。
大象转身,步履深沉
平安人寿对招行的再次增持,以及更广泛的险资举牌银行股浪潮,绝非简单的“买买买”。它是在利率下行、资产荒加剧、新会计准则实施等多重因素交织下,险资巨头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战略再平衡。
银行股以其低估值、高分红、稳健经营的特性,成为了险资在当前环境下寻求确定性、平滑利润、匹配负债的“最优解”之一。这既是出于财务上的精明算计,也是应对行业挑战的现实选择。
然而,将大量筹码押注于银行,也意味着承担了相应的风险。未来,险资是否会继续“围猎”银行股?它们又将在何时、以何种方式,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(如科技创新领域)?
这场由保险“大象”们引领的资产配置变局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,才刚刚拉开帷幕。它们的每一步,都值得市场屏息以待。因为,它们的转身,往往预示着资本流向的深刻变化,也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。
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