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年春节配资炒股配资优秀,中南海的气氛格外热烈,各家各户都在张灯结彩,庆祝新春佳节。一天,林伯渠带着儿子林秉苏来到了邓子恢的办公室拜访,邓子恢的儿子邓苏生也在场。林伯渠看着两个孩子,毫不犹豫地说道:“秉苏,你应该姓邓!”
话一出口,林秉苏和邓苏生愣住了,心里早就有了疑问。原来,在此之前,中南海的领导们,像朱德、杨尚昆等人,曾经开玩笑地说过两人是不是被“掉包”了。
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为何两位副国级领导的孩子会被交换?接下来,故事的真相一一浮出水面。
展开剩余86%1950年秋,赣州的政工干部左枫接到了来自解放军48军政委陈仁麟的指示,要寻找15年前邓子恢和林伯渠将孩子寄养给老乡的事。陈仁麟得知此事后,非常高兴,并迅速表扬了左枫,要求他尽快将孩子们带到赣州军部见他。
很快,两个孩子就被带到了陈仁麟的办公室,左枫一一指着其中一个孩子,说他是林伯渠的儿子范宜德;而另一个跛脚的孩子叫赖亚平,是邓子恢的儿子。陈仁麟看着这两个孩子,心里有些疑虑。范宜德长得和邓子恢很像,而不是林伯渠。陈仁麟问左枫这件事的具体情况,左枫拿出了证明材料,表示郭发仔曾反复强调范宜德是林伯渠的儿子,虽然有些疑惑,但既然养母如此说,他也没有再多言。
接着,左枫把两个孩子带到南昌,玩了几天,还为他们做了新衣服,然后带他们乘船前往武汉。到达武汉后,邓子恢的秘书开车接了他们,将他们带到邓子恢在武汉的家里。邓子恢夫妇见到两个孩子时,由于他们营养不良,身体看起来很瘦弱,身高也差不多。邓子恢看着他们,疑惑不解,笑着问左枫:“哪个是我的儿子?”
左枫指着一个稍微跛脚的孩子,说:“这是您的儿子,原名赖亚平。”赖亚平非常聪明,立刻跑上前,激动地喊道:“爸爸妈妈好!”邓子恢听了,眼眶湿润,连连点头,表示:“孩子,这些年让你受苦了。”
邓子恢告诉孩子们,自己当年革命形势紧急,无法带着孩子一起走,只好将他们寄养在老乡家里,虽然万分舍不得,但却不得不如此。邓子恢的妻子陈兰也拉着两个孩子,与他们聊起过去15年的艰辛,听到孩子们的悲惨遭遇,心疼得泪流满面。
然而,陈兰注意到,范宜德的长相和邓子恢更像一些,于是建议邓子恢做个血型鉴定,弄清楚真相,结果让林伯渠知情。邓子恢摇摇头,说自己早有所察觉,不过林伯渠只有一个儿子,而自己有多个儿子,所以决定将更聪明机灵的范宜德送给林伯渠。他认为,革命者的后代不是个人的私产,而是属于党的后代。
于是,邓子恢将赖亚平改名为邓苏生,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中央苏区的出生。邓子恢随后打电话给林伯渠,告诉他范宜德的事情,林伯渠听了非常高兴,并立即安排人来接孩子。邓子恢不急于送走孩子,他让范宜德和赖亚平在武汉待了两个月,参观了黄鹤楼等革命历史景点。
这时,范宜德被送到北京中南海,林伯渠接到孩子后,感动得抚摸着孩子的头,心疼地说:“孩子,让你受苦了,爸爸不是不爱你,而是那个时代革命形势紧张,不得不让你寄养。”林伯渠为孩子改名为林秉苏,寓意继承苏区革命精神。
林秉苏在北京过得很快活,除了得到父亲的宠爱外,还能感受到姐姐和弟弟的关心,生活得非常温暖。不久后,林伯渠将他送去学校读书。林秉苏虽然不太愿意,他曾经在社会上工作过,读了三年小学,重新进入小学读书让他有些羞愧。但林伯渠批评他:“革命胜利了,不读书没文化,怎么建设国家?”
于是,林秉苏从五年级重新读起,尽管他的小学升学考试失败,但学校允许他去初中试读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林秉苏时常想起自己在江西的养母和与自己命运相似的邓苏生。
邓子恢返回北京后,担任中央农村部部长,与林伯渠住得不远。林秉苏很快就见到了邓苏生,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玩,成为了知己,并一起在学校读书。两人常常一边吃饭一边下象棋,邓苏生也为林秉苏加油。渐渐地,中央领导们注意到两人之间的相似之处,朱德和彭德怀等人也开始怀疑他们是否被交换了。
朱德曾经直言:“秉苏,你长得怎么跟邓老这么像?”彭德怀也问:“苏生,你怎么长得和范乐春(林伯渠的前妻)那么像?”朱德还开玩笑说:“是不是两个孩子掉包了?”邓子恢笑着解释:“没有弄错,一切都按照老乡的说法来。”
虽然如此,孩子们开始怀疑这件事。尤其是林秉苏,他记得在解放前,工人们曾在背后议论:“他的爸爸姓邓,可能是党的大脑……”
这件事引起了中央的重视,他们派人去调查。陈仁麟对此深感内疚,并全力配合调查工作。1953年秋,邓子恢特意写信给郭发仔,表示感谢,并为她送去布料,关心她的生活。此时,郭发仔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隐瞒行为给大家带来了误会,决定澄清事情的真相。
终于,1954年春节,林秉苏和邓苏生得知真相,二人都流下了眼泪,才了解自己真正的亲生父亲是谁。
这件事的背后,源于红军长征前夕的艰难处境。随着广昌战役的失败,中央红军决定长征,而红军战士的家属们不得不被寄养在老乡家中。林伯渠和邓子恢也为了安全,将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了老乡照顾。如此艰苦的革命岁月,让这些父母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,留下孩子与自己分离。
随着历史的推进,长征胜利后,邓子恢始终牵挂着失散的儿子。解放后,他终于通过陈仁麟的帮助找到了孩子们。
1954年春节,林伯渠和邓子恢决定一起过年,亲自将这个“换子风波”圆满结束。然而,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仍然让人感慨万千,革命时代的家庭分离和重逢,既是历史的必然,也是个人命运的无常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